协会介绍|工会联合会|协会专家组|会员单位|泸菜动态|泸菜学校|泸菜标准|名菜名店|景区农家乐|原辅料|

走读长江·看见泸州|泸菜大河帮小河味 136公里长江泸州段孕育的杰作

发布时间:2022-08-11 08:22:03 来源:泸州日报 浏览次数:0

 \

 

  从姜根迪如冰川融化的第一滴水开始,长江就孕育出灿烂的文明。长江奔腾到泸州,先后接纳了永宁河、沱江、赤水河。这不仅仅是水量的补充,还是饮食文化的融合。在136公里的长江泸州段,具有大河帮小河味独特风味的泸菜,就是饮食文化融合的杰作;川渝麻辣火锅亦发源于此。

\

  泸菜既保留了川菜“清鲜醇浓,麻辣辛香,一菜一格,百菜百味”的共性特点,又具有泸州“大河帮小河味”的个性特点。 图片由市餐饮协会、袁胜兰提供

  长江船运 碰撞出综合风味

  早在宋代,泸菜就在以泸州为中心的古泸水流域萌芽,经不断发展,最终成为川菜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和风味流派。

  宋代的泸州,是全国性商业大城市之一,与成都、重庆鼎足而立,称为“西南要会”。宣和元年(1119年)农历五月二日,宋徽宗下诏:“泸州西南要会,控制一路,边阃之寄,付畀非轻,可升为节度,赐名泸川军。”从这份诏书可知当时泸州重要的政治、军事地位。

  由于经济发展、商贸繁荣、食材丰富,各种烹调技术汇聚融合,泸州餐饮业对于泸菜不断推陈出新。

  泸州市餐饮行业协会顾问、《泸菜》主编代应林介绍,泸菜的形成,源于帮口文化,与长江船运的繁荣密不可分。

  据《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》记载,各帮船只以航行河道之不同,有大河帮、小河帮之别。大河指长江,小河指长江支流各河,包括长江泸州段的一级支流沱江、赤水河、永宁河。据《川菜志·经营类型和方式中饮食行帮及地方风味》记载,由于地理环境、交通、人文的区别,历史上的各地川菜各具特点,从而形成了所谓的“帮派”,又称帮口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上河帮、下河帮、大河帮、小河帮、自内帮等。大河帮范围包括长江上游的泸州、宜宾、乐山一带。

  大河帮的烹饪菜路广、佐料多、技法多,以小煎、小炒、干煸和突出泡姜、泡海椒味的民间菜式以及火锅为主要特点。大河帮以烹饪长江鲜鱼出名,泸州的名菜有玉牌脆肚、罐罐鸡、糖醋脆皮鱼、清蒸杂烩。而泸州的小吃和特色菜肴,如黄粑、猪儿粑、伦教糕以及荤豆花、酸菜豆花,质朴而个性突出,亦如泸州人的性格。

  泸州是大河帮较为集中的地区。一方面,泸菜风味以大河帮风味的技法为主体。另一方面,旧时自贡的盐帮、内江的糖帮、隆昌麻布的挑夫顺沱江而下,在泸州交汇;泸州也是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,因此,急火短炒、小煎小炒、便宜快捷形成的沱江风味菜品(也称小河味),与赤水河畔古蔺、叙永的苗族、彝族菜肴风味都对泸菜产生了影响。泸菜“大河帮小河味”综合风味因此而得名,尤以泸州河鲜菜更为突出,被誉为“川南一绝”。

  泸菜既保留了川菜“清鲜醇浓,麻辣辛香,一菜一格,百菜百味”的共性特点,又具有泸州“大河帮小河味”的个性特点,突出表现为“清鲜纯厚、醇浓并重、咸甜适中、酸辣适口、煳辣麻爽、辛香有度”,大河风格、小河风味,与成渝两地最大的区别在于味和技法。

  盛产美酒的地方也盛产调味品。由于气候、土壤特点,泸州酿造品口感与众不同。这个谜底至今还没有较为全面的科学解释。泸州老窖、郎酒两大国家名酒为代表的固态酿造白酒,以窖香浓郁著称。泸菜中的窖香风味菜肴即是加入本地调味白酒烹制而成,形成了“醇厚浓郁、回味悠长”的风味特点。

  四川省名人协会、四川省美食协会会长李树人2005年在为泸菜一代宗师刘天福编著的《精品川菜》一书作跋时写道,“饮食习惯因地而异,各地菜肴都有其特色。泸州在川菜王国中独创‘大河帮小河味’而誉满中外饮食界”。

  大河帮小河味,泸菜风味展现了与众不同的饮食文化,具有自成特色的根与魂。

  从食材技法 寻找泸菜之根

  泸菜的根是什么?

  代应林介绍,食材、技法是泸菜的根。

  泸菜拥有自成体系的特色食材。泸菜的原料,体系完备,种类齐全,品好质优,除普遍的大众原料以外,还有很多极具川南地域饮食特色原料。地域食材、地域调料是泸菜泸味的品质保障。泸州地形地貌既有高山,也有丘陵、平坝;既有黄土,也有沙地。其特色本土食材品种丰富、品质极佳,如跑山鸡、林下鸡、田塘鸭、野山菌、河鲜鱼、黑山羊、高山牛、马头羊、丫杈猪、醪糟、大鱼香、木姜菜、黄粑叶等调味食材。其独特的环境、气候、土壤、水质等,孕育了品质独具的地方特色食材,为泸菜之根的形成提供了物质保障。

  泸菜的技法,包括烹饪、调味、火候、传承。

  泸菜的烹饪特色,一是体现在火功菜的烹饪技艺,突出表现为旺火速烹、急火短炒、单锅小炒、一锅成菜、兑汁勾芡、收汁亮油等成菜方式;二是体现在慢工菜的烹饪技艺。其慢工菜以干烧干煸、干炸干收等为代表技法。泸菜烹饪技法的种类多样,有50余种。烹饪技法的多样性,使泸菜菜品样式丰富,达到菜菜不重样,呈百菜百格的境界。

  在调味方面,泸菜讲究中和之美。其味型的多样、味道的丰富,使菜菜不重味,呈一菜一格的境界。调味技法讲究对调味品的灵活、自然运用,尤其是对调味品种类的组合和用量的掌控,变换出万千味道,调制出各式味型,从而形成“清鲜重味,醇浓有道;麻辣相宜,辛香有度”的风味特色。

  由于烹饪技法、调味技法多样,因此,泸菜对烹调火候的要求极严格,各种烹调技法都要有与之对应的烹调火候。仅从火候的种类而言,就有猛火、武火、旺火、大火、中火、小火、微火、星火等。不同的火候,对菜品的质地、口感、入味、营养的作用和影响均不相同。

  泸菜的根,还体现在对经典传统菜品即地标菜的传承。泸菜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地标菜有泸州煮鸡、泸州附骨鸡、泸州旺子汤、泸州凉拌鱼、泸州白糕、泸州黄粑、泸州猪儿粑、泸州烘蛋、合江早豆花、小米滩火锅等。这些地标菜,不仅是泸菜本土食材、本土调味品的经典运用,也是本土烹调技法、调味技法的综合运用。泸菜中的不少创新菜,都是在传统经典地标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。

  从味道文化 读懂泸菜之魂

  对于菜系而言,根有形而魂无影,根赖魂而生、魂附根而存,而味道、文化等则为菜之魂。

  代应林认为,泸菜之魂,在于文化、味道、创新、质地等。

  关于泸州,《华阳国·蜀志》记载:“其卦值坤,故多班彩文章。其辰值未,故尚滋味。德在少昊,故好辛香。”几千年沉淀下来的饮食习俗,已成为泸州饮食文化。

  泸州的山地、丘陵、江河、码头、市井文化、商业、酿酒、盐糖、茶马、移民、多民族、医食、养生、年俗、节令、祭祀、生寿、婚丧、名人等,造就了泸菜饮食文化。因此,泸菜文化体系庞大,历史悠久,底蕴深厚,内涵丰富,韵味悠长,是川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千百年来不断积累、传承、延续所形成的饮食文化,是泸菜之魂,不仅塑造了泸菜的品牌形象,维系其发展生命力,也是泸菜不断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。

  泸菜之魂,还在于味道。泸菜的风味体系,由大众家常风味、肆市酒楼风味、城市筵席风味、乡村田席风味、江湖河鲜风味、泸酒窖香风味、小米滩火锅风味、川南小吃风味、凉卤烧烤风味、川南民族风味组成,称为泸菜“十全风味”,是泸菜泸味的核心,也是泸菜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
  泸州市餐饮行业协会会长王晓林介绍,泸菜味型丰富,味道独特,体现了泸州本土风味。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采用泸菜所具有的本土特色调味品,再施以本土调味技法,形成自然独具一格的本土风味。比如,泸菜所采用的本土特色调味品中,豆瓣以风味独特的泸州豆瓣而著称,其品种有元红豆瓣、糯米豆瓣等;酱油以先市酱油、泸州酱油、安富酱油以及忆家香豆痴等为代表;醋以护国陈醋、先市晒醋等为代表。此外,泸州本土还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具有1800多年历史的牛滩生姜、泸县青花椒等国家级特色调味食材,以及大鱼香菜、木姜菜等乡土调味食材。

  创新,是泸菜发展突破、引领区域菜系发展的一大法宝。通过菜品的文化创新、食材创新、技法创新、调味创新、器皿创新、营养创新、意境创新、就餐创新,以及挖掘法、借鉴法、采集法、翻新法、立异法、移植法、变料法、变味法、摹状法、寓意法等的运用,泸菜创新菜品具有形神兼具、味质相宜、气韵相通、古今相融、文化相承的特点。以筵席为例,泸菜就创作了酒城八景宴、合江八景宴、泸州全鱼宴、泸乡红薯宴、合江荔枝宴、张坝桂圆宴、潮河龙眼宴、赤水红军宴、渠坝豆腐宴等。

  代应林说,泸菜的魂,还在于质地,比如菜肴、硬、生、熟、老、嫩、脆、软、松、酥的火候及消毒卫生要求等;还在于营养卫生,泸菜以营养卫生指导烹调、烹调方法及五味调和,通过精烹细调,充分保留菜肴的营养,最后构成菜肴的完美性;还在于厨德,用心烹调、用情做菜,是泸菜厨师对厨德的领悟和践行。根与魂相依、形与神兼具、质与韵相融、气与息相通,成就了经典的泸菜。

  根据餐饮经济学理论,餐饮业的发展水平基本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,它是社会发达程度和生活水平提高综合作用的结果,也是社会文明程度与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。

  具有大河帮小河味独特风味的泸菜,是江河的礼献,也是人类的杰作。如今,随着“走出去”战略的实施,泸菜文化、技艺的传承、推广力度空前。长江,也在见证“大河帮小河味”泸菜的新一轮辉煌。

  泸州日报记者 李家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