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述泸州40年丨李兴广:在爱尔兰做泸菜,他让泸味漂洋过海
发布时间:2023-09-04 18:22:34 来源:泸州日报 浏览次数:0
讲述人:李兴广(海派川菜创始人,国际烹饪大师、中国烹饪大国工匠、泸州市“酒城工匠”)
每周两次的直播如期而至:79岁的李兴广穿上整洁的厨师服,径直走到灶台前。锅里早已热气腾腾,锅铲在空中舞动,手腕轻扬,油花四溅。三不沾、白油干张、宫保鸡丁、麻婆豆腐……几炒几翻后出锅,色香味俱全。直播间里,不少网友留言:隔着屏幕都闻着香。
13岁下厨学技,与油盐酱醋相伴60多年的海派川菜创始人李兴广,曾把川菜带到了西欧。做了一辈子菜的他,到这把年纪早该安享晚年,但他依然在传承和发扬川菜厨艺的路上,竭力培养更多厨艺精湛的泸菜大厨。
漂洋过海 将泸菜带到爱尔兰
我出生在烹饪世家,13岁便跟随父亲学习豆汤面等面食制作。1960年,我在叙永县饮食公司的“三八”饭店工作。从业后,我常常买萝卜等回家雕刻,自己练习刀工。除了继承家传的烹饪技艺外,我还师从叙永烹饪名师白原珍、罗炎高。后来,我拜泸菜泰斗刘天福先生为师,技艺得到飞速提升。
1981年前后,餐饮业生意低迷,我们公司饭店的生意也不好,大家积极寻找突破点。喜欢创新的我,将民间乡土菜肴和传统川菜融合在一起,开发新菜品,食客们都觉得不错,餐厅生意逐步回暖,半年后扭亏为盈。也是从那时候起,我所在的餐厅开创了叙永餐饮接待大型宴席先例,刷新了一天摆100桌的纪录。
叙永餐饮在省内小有名气。1984年,爱尔兰总统来四川访问,对川菜赞不绝口,给当时中国驻爱尔兰大使建议:能不能派中国厨师来爱尔兰开个四川菜馆,让都柏林的大众都能品尝到四川菜。1986年,通过报名、审查等层层筛选,并在宜宾反复试菜后,四名厨师从三十多人中脱颖而出,被公派到爱尔兰做厨师,我有幸成为其中一个。那时候,中国厨师去国外工作的并不多,我也算得上是“吃螃蟹”的人。
从中国到爱尔兰不同的国度、不同的民族、不同的饮食文化,对菜着的味型要求差异很大。我们四川菜馆开张之初,推出的宫保鸡丁、麻婆豆腐、夫妻肺片等一百多个菜品,味型浓厚,让吃惯了黄油、面包、牛奶的爱尔兰人很不适应,常常出现客人退菜的情况。我们意识到,将泸菜原原本本照搬是行不通的,必须按照当地人的口味进行味型调整。
经过不断创新,我们根据爱尔兰人偏爱清淡、甜酸、微辣口味,重视“科学进食”与营养搭配的特点,经过半年多的实践、走访、征求意见,对川菜进行了改革,独创出“海派川菜”。我的第一个“海派川菜”——面包炒虾仁上桌,当地人赞不绝口。我把黄油面包切成丁油炸,加上虾仁烩炒,再加点萝卜丁搭配,这祥既可以吃到面包的香脆,又可以吃到虾仁的鲜嫩、爽滑。
在国外做厨师,最难的是百味难调。要抓住爱尔兰人的味蕾,就要不断推出他们喜欢的菜品。我们用爱尔兰的螃蟹、龙虾、红酒、羊肉等替代国内常用的猪肉,选用美国的大米、泰国的香米、印度的咖喱等食材,与汉源花椒、保宁醋、重庆味精、宜宾芽菜、郫县豆瓣等常用的川菜调料有机融合,秘制出多品种的“海派川菜”。在味别上多使用咸、甜、麻、辣、鲜、香;在质地上体现香、酥、软、脆、嫩;在色彩上配合青、红、紫、绿、黄;在刀法上使用丁、片、条、块、茸等,以“川菜西做、西菜川烹”的烹调方法,融汇中西方饮食特色,坚持营养卫生,荤素合理搭配,以低油、低糖、低盐、低脂肪、高蛋白等“四低一高”为特色,海派川菜打入市场。我们餐厅推出了糖醋脆皮、糖醋里脊、糖醋大虾、鱼香大虾、爆炒虾仁面包、甜酸鸡脯、脆皮芙蓉鸡、咖喱牛柳、时蔬鱼花、特制清蒸鱼等300多个新菜品,特别受西方客人青睐,每半年更换一次菜品,去掉客人不喜欢的部分菜品,新增部分特色新菜品,始终保持每天供应200多个菜品由客人选择。通过调整后,很多爱尔兰的大人和孩子对川菜“上瘾”,每个星期都会来吃一顿。
当爱尔兰第一家四川菜馆出名后,爱尔兰老板继续扩大四川餐厅的规模,不断开新店。在此期间,我介绍了100多名厨师来到爱尔兰,将泸菜川菜、中国饮食文化传遍爱尔兰。
匠心传承 从厨房到讲台的延续
1986年到2006年,在爱尔兰的四川菜馆,我担任厨师长,不遗余力地传播川菜、泸菜,一干就是20年。四川省授予我“川菜海外发展杰出贡献奖”,爱尔兰授予我“东方美食奖”等荣誉。
泸州是正宗川菜大河帮小河味的发源地,泸味在国内餐饮行业技能大赛中多次夺魁,名声在外。曾经很长一段时间,泸州外派厨师人数在全川排名第一。泸州人吃苦耐劳,外派厨师懂得川菜西烹、西菜川做,颇受欢迎。2006年,由于年龄等诸多因素,我从爱尔兰回到叙永,我的重心也从灶台转向了讲台,我将从国外学到的一些先进经验结合国内实践开展综合培训,让更多的厨师走出叙永、走出泸州,让泸菜泸味传播到更广阔的世界。
10多年来,在工会、商务、人社等多个部门的组织和支持下,我开展厨艺专项培训数千次,累计有两万余人次参加培训,培养出不同层次的烹饪专业技术人员1000多名。这些年来,我开展的培训没有收过学员一分钱,只希望他们学成后做出一道道美味佳肴。经过培训,精通川菜、泸菜的厨师遍布美国英国、澳大利亚、日本、爱尔兰、加拿大等国家和国内各大城市,他们把中国饮食文化传播到世界。
劳动创造幸福。我获得过全国商业劳动模范、中国烹饪大国工匠、酒城工匠等荣誉,努力发扬和传承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,是我的职责所在。我努力把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,让他们在厨师的岗位上绽放光彩,让更多的人享用人间美味。有的徒弟在国外赚了钱,回来后创办了罗汉小吃等品牌。他们创业后,我也时常指点他们的菜品,希望他们把餐饮事业做大做强,走得更远。
在爱尔兰期间,曾经有一位领导接见我时说:“李师傅,你肯写,也肯收集资料,我建议你把脑袋里的东西全部‘抓出来’,先写成手稿,再继续传承下去。因为烹调是科学、是技术、是艺术,历史比较悠久,国家非常重视,要把它搞出来。”厨艺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技艺,只有将泸菜技艺留下来、传下去,才有意义。泸州菜与重庆菜、成都菜均有不同,味道在两者之间,又具有云南、贵州菜的一些特点。因此,叙永或者说泸州菜,在川菜系列里,算得上独树一帜。为川菜的美味留香,我尽心尽力,倾其所有。
烹饪这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退休。做菜是我的职业,我做到老学到老,陆陆续续收集整理资料,既把传统的东西保存下来,也把徒弟徒孙的创新技艺整合起来,一步步地传播下去。我的书柜里,摆放了大量的烹饪类书籍,有新书,也有泛黄的旧书。这些旧书是一次次从书摊上淘来的,书上的一些菜谱现在已经很少见了,我重新整理编辑,希望这些东西流传下去。我通过编史修志,编写了《浅谈川菜在欧洲》《营养与健康》《中式烹调师培训教材》《川菜味型的分类》《中国名厨谱》《泸州名厨谱》《叙永名厨谱》《叙永餐饮志》等三四十部餐饮书籍和手稿,为川菜、泸菜的推广收集了理论基础。2010年出版的《叙永餐饮史志》第一辑,讲述了从清朝到新中国成立后,叙永餐饮的发展历史和文化。这些书籍、手稿填补了叙永“有菜无谱”的空白,也填补了叙永餐饮史文化的空白。
79岁的我,灶台是我的舞台,菜品是我的人品。创新川菜菜品,传承弘扬川菜美味佳肴,依然是我余生的追求。
记录者:泸州日报记者 周丽